王成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有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泻,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这是中医三焦辨证里面的内容,三焦就是上焦、中焦和下焦。中焦实际上就是指脾胃,主要是脾胃两脏的病症。脾的生理功能是升清,胃主降浊,脾主健运,胃主受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同属中焦,在水液代谢上,处于一个枢纽的作用。如果脾胃功能失去障碍,就会出现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不健运,胃失受纳,出现一系列的中焦病症。
以温病为例,中焦病症,当温病传到中焦,由于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出现阳明经证,也就是胃大肠的燥热证侯。脾喜燥恶湿,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也就是脾的湿热症候。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所以调理脾胃,使得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得,中焦这个“磨盘”也就转起来了,它运化水谷、运化水液的功能就恢复正常了,中焦也就通了,不再为晕,为胀,为痛,为肿,为泄,为干等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