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中医认为,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
黄疸的病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血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自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伤,属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
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
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和从热化,或寒化,由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则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突然发黄,神昏谵妄,惊厥,出血等危重症,成为急黄。
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病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淤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出现阴黄证。如黄疸日久,脾实健运,气血亏虚,湿残留,面目,肌肤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则形成阴黄。
阳黄、急黄、阴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症状加重,热势邸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果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再转为阴黄,如果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