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一直在上火?马拉色菌毛囊炎

唐先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性病科 副主任医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为27岁女性,出现面部脓疱、丘疹等皮损3年余,伴瘙痒和疼痛。在自行使用药膏后情况可以缓解,但停药不久后容易复发。今为根治面部皮损,到我院就诊,经检查后被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在规律使用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后2个月后,红疹消失,病情得到控制。

【基本信息】女、27岁

【疾病类型】马拉色菌毛囊炎

【就诊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9月8日

【治疗方案】口服药物(伊曲康唑胶囊)+外用药物(益康唑乳膏)

【治疗周期】药物治疗两周,两个月后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病情已得到控制,红疹情况消失

一、初次面诊

在2021年9月8日的上午,进来一名27岁的年轻女性,她对我说:“医生,我脸上有很多脓疱,又痒又痛,在出汗后这种不适加重。让我在夏天特别苦恼,尤其是在出门的时候。”在她摘下口罩后,我看见她脸上有着比较密集的丘疹,延伸到颈部。脸上有几个小脓疱,直径约2~4mm,周边有红晕,有粉脂状内容物。她又给我说:“脸上出现这个脓疱已经有3年了,每次使用药膏涂了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只要一停药,没过多久就又会出现。”在我对她其它部位的皮肤检查的时候,发现她的背部及胸部都有这种散在的丘疹,当下就在考虑患者的诊断是毛囊炎。1654768786979.jpg

二、治疗经过

在确定是毛囊炎后,我就在想:这么大范围的毛囊炎到底是什么病原体所导致的呢?立刻在检查室对患处皮肤做了一个WOOD灯检查,在镜下可见明显的棕黄色的荧光,所以立刻联想到为南方潮湿地区多见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我想到患者在夏天容易出汗,当地夏天也比较潮湿,如果没有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就很容易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反复出现。于是,我给她科普了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知识,这是一种真菌感染,在治疗期间必须按时用药,一定要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皮损部位的清洁卫生,不能搔抓。询问患者有无乙肝病史,并行肝肾功能检查后,对患者使用口服药物伊曲康唑胶囊和外用药物益康唑乳膏进行治疗,两周后门诊随访。我还叮嘱她:回家后要减少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从而避免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

三、治疗效果

在经过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联合治疗2周后,第一次来复查时,相比刚来院就诊时,皮损症状减轻,丘疹数目减少,脓疱内的内容物明显减少,药物治疗以见初效。她说:“医生,这个药物作用还不错,希望这次能彻底治好。”在治疗4周后,门诊第2次复查,可见患者皮肤丘疹数目几乎消失,患者自述瘙痒、疼痛等不适也已彻底消失。这次,患者高兴地说:“医生,感谢你,通过这次治疗,这个病终于要彻底治好了。”

四、注意事项

看到患者病情恢复,我也为她感到高兴,为了避免这个病再次复发,我告知她:运动出汗后,赶紧把汗液擦干净,然后再洗个澡,清洁好背部,以防汗液油脂堵塞毛孔。治好后也不能掉以轻心,每到湿热季节可定期用酮康唑洗剂洗澡,抑制马拉色菌生长、预防复发,每周可使用1~2次。也不要过度用力搓背,虽然有些人觉得后背“长痘”是因为清洁不到位,在洗澡的时候就拼命搓背,但是大力搓背反而可能导致皮肤受损,引发更严重的感染。平时要少吃油腻食物、少熬夜,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另外,使用药物的时候要注意肝肾功能的检测。

五、个人感悟

马拉色菌属嗜脂性酵母菌属,为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常驻菌群之一,易定植于皮脂腺丰富部位,长期共生于皮肤之上。在适宜条件下马拉色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毛囊扩张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好发于胸背、面颈、肩上臂及腹部等部位。当我们身上出现一些不明的丘疹时候,应该及时找医生得到系统性的治疗,不能自行用药。而且马拉色菌毛囊炎本身是一个复发率较高的疾病,所以必须听从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改善个人的生活习惯,才可以更好的避免毛囊炎的发生。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