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艳
四川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常用的卧位包括去枕仰卧位、中凹卧位、屈膝仰卧位、侧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俯卧位和头低足高位等,不同的卧位适合于不同的疾病情况。
1. 去枕仰卧位:适合昏迷或全身麻醉尚未苏醒的患者,能够有效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从而降低窒息和肺部感染的风险。
2. 中凹卧位:适用于休克患者,通过抬高头胸部来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进而缓解缺氧症状。同时,抬高下肢有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回心血量,减轻休克表现。
3. 屈膝仰卧位:适合进行腹部检查或导尿、会阴冲洗等操作的患者,能够减轻腹部肌肉的紧张,便于暴露操作区域。
4. 侧卧位:适用于灌肠、肛门检查及胃镜检查等,能够有效暴露操作部位,并防止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呕吐导致窒息。
5. 半坐卧位:适合某些面部和颈部手术后的患者,能够减少局部出血。对于因心肺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患者,能够使膈肌下降,扩大胸腔容积,缓解呼吸困难。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患者,能够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帮助局限感染。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也能逐渐适应体位变化,便于向站立过渡。
6. 端坐位:适合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能够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效果。
7. 俯卧位:适用于腰部、背部检查,配合胰腺和胆管造影检查以及脊柱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的患者,能够增加腹腔容积,减轻对膈肌的压迫,改善呼吸。
8. 头低足高位:适合肺部分泌物引流,帮助痰液排出,有利于肺炎患者的康复。同时,能够促进胆汁引流,减轻胆道感染。在进行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不同疾病需要选择合适的卧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