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泻药是用于促进排便反射或使排便更加顺畅的药物,依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等。不同类型的泻药在消化过程中的表现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1. 容积性泻药:这类药物通常是一些不易被肠壁吸收且易溶于水的盐类离子。口服后,它们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盐溶液,增加肠腔内的水分和容积,从而刺激肠壁,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常见的容积性泻药包括硫酸镁和硫酸钠等。
2. 刺激性泻药:这类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从而有效促进排便,且其作用较为强烈。常见的刺激性泻药有酚酞和比沙可啶等。
3. 润滑性泻药: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具有润滑效果的油剂,能够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更易排出,适合年老体弱或排便动力减弱的人群。常见的润滑性泻药包括开塞露和液体石蜡等。
4. 渗透性泻药:这类药物通常不被吸收,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从而刺激肠道蠕动,产生温和的导泻效果。常见的渗透性泻药有乳果糖和聚乙二醇等。
使用泻药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择,避免长期依赖。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腹泻或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