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是什么意思

王勇

河南省人民医院 全科 主任医师

MRI是英文中对核磁共振成像的简称,是指核磁共振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能够清晰显示检查部位有无病变及病变大小、形态等,准确度较高。具体如下:

核磁共振检查具有无X射线、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以及能够进行核磁共振水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核磁共振功能成像和核磁共振波谱检查等独特检查方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心脏和大血管,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腹腔和腹膜后以及骨关节和软组织等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检查部位解剖结构,有无病变及病变大小、形态、周围关系,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MRI指核磁共振检查,是目前影像诊断学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查手段,是一种非侵犯性检查技术,具有多平面成像、无电离辐射、骨性伪影和软组织分辨力高等特点,并且核磁共振成像与普通CT检查相比,可以清晰显示滑膜、肌腱、软骨等结构,是临床上检查软组织疾病较好的手段,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

但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有强吸附力,同时是在密闭的室内进行,因此戴心脏起搏器者、幽闭恐惧症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以及体内局部有金属异物者,不可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