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慧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16个月大的宝宝在全身麻醉的处理上与成年人相似,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等环节。
1.麻醉前评估:由于宝宝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进行全麻前必须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及肝肾功能等。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评估时需更加谨慎。
2.麻醉诱导:宝宝的气道较小,容易发生阻塞,因此在麻醉诱导时需特别注意保持气道畅通。常用的麻醉药物有七氟醚和异丙酚。在诱导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宝宝的呼吸和循环状况,及时处理任何异常。
3.麻醉维持:由于宝宝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需根据宝宝的体重和生理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七氟醚、异丙酚及肌肉松弛剂。在麻醉维持阶段,需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及体温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并处理异常情况。
4.麻醉恢复:宝宝的麻醉恢复时间相对较短,但需特别注意防止恢复期的不良反应,如躁动、恶心和呕吐。在恢复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宝宝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及体温,及时处理异常,确保宝宝安全恢复。
总之,16个月大的宝宝在全麻处理时需特别谨慎,依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在整个麻醉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状态,及时应对异常,确保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