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作用是什么

王文艳

四川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异常的药物。根据其电生理作用特点,这些药物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受体阻滞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和Ⅳ类钙通道阻滞剂,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1. Ⅰ类钠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钠离子内流,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并延长有效不应期。包括Ⅰa类的适度阻滞剂,如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Ⅰb类的轻度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和苯妥英钠;以及Ⅰc类的明显阻滞剂,如普罗帕酮和氟卡尼。

2. Ⅱ类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缓心率,并抑制房室传导。常见的药物有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

3.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钾离子的外流,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代表药物包括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4.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L型钙通道,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并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常用的药物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