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隐翅虫是一种小型黑色昆虫,因其翅膀不易察觉而得名。隐翅虫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含有毒素,当虫体被压碎或破坏时,会释放出强酸性毒液,若接触皮肤则可能引发隐翅虫皮炎。被隐翅虫叮咬后,受害者的皮肤会出现条索状、点状或斑片状的红斑、丘疹、水疱和脓疱等皮损,伴随有瘙痒、灼痛等不适感。
1. 红斑:隐翅虫叮咬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色的小斑点或斑块,通常伴有轻微的瘙痒或疼痛感。
2. 丘疹:皮肤表面会出现小而凸起的疹子,颜色可能为红色或粉色。
3. 水疱:被叮咬的部位皮肤会肿胀,并形成透明或淡黄色的水疱,这些水疱可能会逐渐增大。
4. 脓疱:如果隐翅虫的毒液渗透到皮肤更深层,可能会导致脓疱,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含脓的小疱。
5. 瘙痒:隐翅虫叮咬后,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的瘙痒,甚至影响到睡眠质量。
6. 灼痛:隐翅虫的毒液会刺激皮肤,造成烧灼感和疼痛,尤其在抓破皮肤后,疼痛感会更加明显。
不同患者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仅出现轻微的红斑和瘙痒,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出现严重的皮肤反应。如果被隐翅虫叮咬后症状较轻,可以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若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