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血便,亦称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通过肛门排出。便血的颜色因出血位置、出血量及血液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鲜血便、暗红色便、柏油样便和隐血便等类型。
1. 鲜血便:通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包括痔疮、肛裂、肠息肉、直肠脱垂及溃疡性结肠炎等。此外,痢疾、伤寒、副伤寒和食物中毒等也可能导致鲜血便的出现。
2. 暗红色便:当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少且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导致排出的粪便呈暗红色。这种情况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上消化道疾病。
3. 柏油样便:当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且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现黑色,有时表面还会附有黏液,类似柏油,因此称为柏油样便。此类便便常见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情况。
4. 隐血便:指少量消化道出血,未能改变粪便颜色,仅在隐血试验中呈阳性,称为隐血便。这种情况常见于消化道溃疡、炎症及肿瘤等疾病。
血便的出现也可能与全身性疾病或某些药物的使用有关。如果血便持续出现,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