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眼科 主任医师夜盲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夜盲是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表现,是一组遗传眼病,属于光感受器细胞及色素上皮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
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为特征。
该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也可散发。
通常双眼发病,极少数病例为单眼,一般在30岁以前发病,最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青春期症状加重,到中年或老年时,因黄斑受累,视力严重障碍而失明。
夜盲为最早的表现,呈进行性加重,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呈青灰色,赤道部视网膜血管旁色素沉着,典型的呈骨细胞样的色素改变、晶状体后囊下锅巴样混浊,视野会明显的缺损。
治疗上,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低视力者可试戴助视器。
给予营养素、扩血管药及抗氧化药物治疗,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E,但是作用还是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