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玲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皮肤美容科 副主任医师毛囊炎是累及毛囊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多由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也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部分毛囊炎可由真菌(如糠秕马拉色菌)合并感染所致。高温多汗,挠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毛囊炎为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后破溃后形成黄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发生于头皮且以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为秃发性毛囊炎;发生于胡须部位称为须疮;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疤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细菌感染在上述三种毛囊炎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毛囊炎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复发性毛囊炎及较严重的毛囊炎应进行内用药物治疗。早期外用药物治疗可外用20%鱼石脂软膏、3%碘酊,亦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内用药物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同时可使用每一条捷径。疾病早期可用超短波、远红外线和紫外线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