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毛囊周边色素减退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特应性皮炎、白色糠疹、花斑糠疹和白癜风等。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 特应性皮炎:这是一种慢性且反复发作的瘙痒性皮肤病,可能与遗传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红斑、丘疹和色素减退。患者应避免过度清洁,保持皮肤湿润。可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以及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2. 白色糠疹:这种情况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出现在面部,可能与皮肤干燥和日晒有关。其特征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色素减退斑,表面有少量鳞屑。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会自行消退,无需特别治疗。可以外用尿素软膏或维生素E乳来改善皮肤干燥。
3. 花斑糠疹:也称为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色素减退斑,表面有细小的鳞屑。治疗上可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和益康唑,或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4. 白癜风:这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和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色素脱失斑,可能影响毛囊周边。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和糠酸莫米松,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以及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对于进展期患者,可以口服或肌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倍他米松,并可采用窄谱紫外线照射或308准分子激光等物理治疗。
若出现毛囊周边色素减退,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