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出现的小块肉样组织突起,通常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
1.炎性息肉:由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黏膜受损后经过修复再生,形成突起的小块肉样组织,通常被称为假性息肉,属于良性病变。
2.增生性息肉:这种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因素相关,表现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腺体的增生,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
3.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良性肿瘤,可能与遗传、环境和饮食等因素有关。根据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最高。
4.胃底腺息肉:这种良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通常是由于胃底腺上皮的增生所致。
5.错构瘤性息肉:这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正常黏膜组织的异常发育形成。
虽然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定期检查。